文章来源:青岛安宁医院更新时间:2017-07-05 18:17:29>>>直接咨询<<<
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原因是什么?性心理障碍也称性变态,泛指以两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的精神障碍,性变态行为被社会唾弃,但其实也许并非他们所愿,他们自己也深受其苦,甚至因此自残。目前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性变态是通过后天经验获得的,多年来在理论探讨上以精神分析,精神动力学派理论和行为主义学派理论影响较大。那么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听听青岛安宁医院的医师怎么说:
1.生物学因素探讨:
(1)胎儿发育:有人认为Y染色体降低了男性胎儿的生长速度,使得基因组的信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翻译,提示出生时男性胎儿不如女性胎儿成熟,这使得男性对大量的致病因素显得更敏感,更脆弱,男性性心理障碍多见可能与这一因素有关,Ehrhardt(1968),Hawpson(1960)在实验动物猕猴中发现不满1个月的雌性猕猴胎儿血中雄激素(androgen)可使胎儿雄性化,如果此时缺乏雄激素则有产生雌性化表现型(female phenotype)的趋势,但是这一假说在人类胎儿激素上并未能证实。电话:0532-58977120
(2)脑发育因素:人的大脑和性器官的性分化具有自发的向女性化发展的倾向,当男性胎儿睾丸分泌大量睾酮后才能诱导大脑和性器官的性分化向男性发展,因此男性性分化过程较女性困难,发生问题的机会相应升高,有人还提出性变态患者血浆睾酮(睾丸酮,testosterone)异常,但也未能为以后验证得以证明。
(3)脑结构功能受损:学者们注意到颞叶可致恋物癖(Epstein,1961),异性装扮癖(Daries,1960),性施虐癖(Hucker,1988),恋尸癖(Smith等,1978),但都不能在多数病例上加以证实,在酒精中毒时可发现露阴癖(Ellis,1956;Arieff,1942),恋尸癖(Bracenc,1978),在颅脑外伤后产生露阴癖,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老年性精神病伴发性变态行为的报道都有发现,Roser和Resnick(1988)报道恋尸癖伴发于精神分裂症和酒精中毒的占11%。
2.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动力学理论:这种理论观点把性变态看作是正常发育过程中异性恋发展遭受失败的结果,可能与儿童早期遭受某些心理应激有关,通常是男性,包括恋母情结时的阉割焦虑和分离焦虑,儿童期未能解决的阉割焦虑或分离焦虑,在无意识中持续发生作用,当患者由于当前环境触发因素作用下,解决现实两性问题发生挫折或困难,为了缓解此种焦虑,心理冲突获得心理的安宁,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导致退行到儿童早期幼稚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的状态,异性恋发展受挫,使得性的生殖功能不能整合为一种成熟的发展方式,即性冲动被固着于不成熟的性心理,行为模式,婴幼儿3~5岁这一年龄阶段男孩具有恋母情结,对异性双亲具有依恋感情,对同性双亲具有排斥倾向,这一阶段正常的性心理发展,在于消除孩子对异性双亲的依恋关系,发展对同性双亲的认同,如果此时不能顺利地实现此种恋母情结的转变,而仍过分依恋异性双亲,在以后建立异性恋的成熟两性关系时,便会产生困难或阻碍。
温馨提示:性心理障碍的特点是:病人产生性兴奋、性冲动及性行为的对象与一般人不一样。他们对一般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却对女人用过的内衣、手帕等,产生强烈的性兴奋,这样的行为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恐慌,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早发现,早到正规的医院治疗。想要了解更多性心理障碍的相关内容,您可以拨打电话:0532-58977120进行咨询,青岛安宁医院的医师将竭诚为您排忧解难。